“然思国怀乡之念,不弱于他人,救国之志,永存于心。”翻开阎海文的生前自传,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助理馆员窦若琪心头一紧。2023年,这名吉林长春的95后姑娘来到该馆工作。“可以说,阎海文烈士是我的老乡。”工作之余,窦若琪详细阅读相关历史材料,认真了解每一位烈士的生平情况。
窦若琪介绍,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这场战争的起点正是中国东北地区。
“目前,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上的1470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中,包括阎海文在内的东北籍抗日航空英烈共63位。”众多同乡长眠于此,给予窦若琪强大震撼。
作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青年工作人员,窦若琪接触并研究英烈事迹,有许多启发与感悟。
她告诉记者,这份职业不仅是“历史研究者”也是“精神守护者”。研究不止是还原历史,也肩负着让英烈事迹与抗战精神薪火相传的庄严责任。
工作中,她从同事身上学习到对“严谨”和“敬畏”的追求,既要对史料考证保持严谨的态度,也要挖掘文物史料背后的故事,力求还原一个个真实、立体的英雄形象。
阎海文是辽宁北镇人,因受父母熏陶,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耿介刚直的性格,讲信义,重然诺,喜欢运动,体格健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流亡北平,次年前往热河军中做救亡工作。
1934年,阎海文报考陆军军官学校及航空学校,均获录取。他认为现代战争中,飞机是最优越的武器,于是选择进入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六期学习飞行。
在学习飞行期间,阎海文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对于飞行技术尤为勤恳学习,一时一刻不肯放松。1936年10月,阎海文被分配到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五队见习,1937年4月,任少尉飞行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启衅,平津随即沦陷,长江下游情势也随之紧张起来。8月7日,空军第二十五队自南昌移驻江苏淮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4日,该队移驻扬州。
8月17日10时许,第二十五队副队长董明德率霍机8架,每机携带18公斤炸弹6枚,直航上海虹口,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11时许,机队到达目标上空,即俯冲投弹,多数命中爆发。阎海文驾驶的战机被敌高射炮弹击中,脱离队形,机尾逐渐冒出浓烟。阎海文跳伞,因风向稍偏,落入敌军阵地。
敌人从四面包围而来,欲生俘之。阎海文拔出所配手枪向上前的敌人射击,连毙数人。最后仅余一粒子弹,阎海文宁死不降,举枪自尽,壮烈牺牲。后被追赠中尉。
2014年9月,阎海文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谈到此处,窦若琪的眼眶湿润了。在她眼中,阎海文等60余位“东北老乡”英烈用生命践行了“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铮铮誓言。
“透过英烈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今日的和平与繁荣建立在怎样的牺牲之上,这强化了我对社会、历史、未来的责任感。”窦若琪说,她希望将个人职业发展与民族精神传承的宏大使命相结合,力求将相关研究成果用于展览、宣传、教育,真实地触动观众,实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